虽然国际“双反”大棒敲打不断,2014年我国的光伏出口仍然迎来了复苏,各类光伏产品的出货量均有所增多,质量较高,主要光伏企业盈利情况趋好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日前举行的德国莱茵TüV光伏峰会上表示,科技进步带来了行业产能提升,企业的利润提高促进了科研投入,光伏企业发展逐步形成良性循环。

行业复苏加快
据王勃华介绍,201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13万吨,进口总量10万吨。开工的企业逐渐增多,恢复到18家左右。开工企业的产能达到了15.6万吨。2014年中国多晶硅产量达到全球产量的43%。数据显示,2014年,包括江苏中能、特变电工(600089,股吧)、洛阳中硅、大全新能源、宜昌南玻、神州硅业、亚洲硅业、四川瑞能、内蒙古晶阳、盾安光伏在内的10家主要多晶硅企业总产能达到13.25万吨,总产量达到121500吨。组件环节,天合、英利、晶科、阿特斯、晶澳、韩华、昱辉、海润、中利腾晖、正泰等10家企业的总产能达到23750MW,总产量达到19960MW。

行业稳步发展的同时,我国光伏出口也在2014年由低谷逐步抬头复苏。海关数据显示,2014年1~11月,我国硅片出口总额为20亿美元。其中,多晶硅片出口总额约为11.93亿美元,单晶硅片出口总额约为8.12亿美元。硅片主要出口区域为中国台湾、韩国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和日本,占比93%。我国组件产品出口占比近60%,主要销往日本、欧洲及美国。业界预计2014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为1760万千瓦,出口总量渐趋平稳。业内人士称,中国的光伏产品及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,我国硅片、电池、组件等产品也成为光伏出口新的增长点。

对于光伏行业未来的发展,晶科能源董事长兼创始人李仙德持乐观态度。李仙德表示,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光伏制造基地,中国也将全球的应用市场,拥有完整的光伏供需生态链。在谈及行业如何保持稳定增长时,李仙德称:“光伏在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,撬动的经济规模是惊人的巨大的,未来形成的能源威慑力也是空前的。光伏是一个投资行业,作为投资行业只有盘活融资渠道,降低融资成本,为行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,光伏才能规模化发展。要做好多元化融资渠道、银行项目融资,在类似国开行这样的政策性前驱性资金的引领下,其他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特点在光伏投融资链条中发挥不同的作用,且能获得预期的收益。金融改革、电网改革都将对光伏行业发展至关重要。”李仙德乐观的预计,2015年光伏市场还将保持10%以上的增长速度。

贸易争端将常态化
2014年1~11月,国外发起涉华贸易救济调查85起,同比下降13.3%。其中反倾销调查52起,同比下降23.5%;反补贴调查12起,同比增长9.1%;保障措施调查21起,同比增长10.5%。2014年我国光伏产品接连遭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“双反”调查,金额巨大,涉案企业众多,无疑让我国新能源行业一时间阴云密布。

业内人士称,国内一些企业的光伏产品,在美国、欧盟被实施“双反”后,也许会转向加拿大、澳大利亚出口。可随之而来的是,转移出口目的国也会对同一产品发起反倾销、反补贴等调查。这个规律告诉中国企业,如果自己的产品在一个主要市场遭遇了反倾销、反补贴调查,必须坚持应诉,采取逃避战略不会奏效,因为转移出口的另一个主要市场,很快也会发起类似调查。业内人士普遍预测,2015年中国出口产品有可能面临新一轮反倾销、反补贴调查。

对此,李仙德表示,光伏行业一直是政府、银行、媒体热门关注的行业,从美国到欧洲的“双反”,再到今天加拿大“双反”立案的调查。光伏产品一直纠结于国际贸易纠纷,同时印证光伏新能源成为各国政府重点关注的行业。随着世界各国对光伏重视程度的加深,未来有关光伏产品的贸易争端将有增无减,因为这不仅是简单的制造贸易纠纷,而是未来能源资源的竞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