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|
  • 注册
  • |
  • 手机云汉
    扫码关注云汉官方微信

    扫码关注云汉官方微信

    扫码关注云汉小程序

    扫码关注云汉小程序

爱立信中国的烦恼

来源:财经国家新闻网
时间:2013-08-19

分享至:
在 中国 市场,全球的通信设备生产厂商 爱立信 正陷入巨大危机。

今年6月,中移动启动新一轮TD-LTE主设备招标。该招标结果目前尚未公布,但据运营商内部人士向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透露,对此轮招标寄以厚望的爱立信,前景已颇不乐观。

“爱立信希望获得13%至15%的中标份额,但实际结果可能会低于10%。”该人士透露。

这仅是爱立信中国艰难时局的冰山一角。

2012年,爱立信中国净销售额全球市场占比下降至5.55%,这是2002年以来,爱立信中国在全球销售占比首次低于6%,远低于同期美国区的24.89%。

与此对应的是,在爱立信2007年的全球商业版图里,中国还是的区域市场。

2013年的形势更雪上加霜。

今年前两个季度,中国区在爱立信集团的销售占比都只维持在4%,约为43亿瑞典克朗(约合40亿元人民币)。若下半年未有明显提升,则中国区2013年净销售很有可能下滑至100亿瑞典克朗以下。这一数据,甚至低于2003年全球经济形势对爱立信影响严重之时。

爱立信在中国究竟怎么了?

强弱易势

对全球各大通信设备厂商来说,中国市场正是当前的兵家必争之地。

目前,中国3G建设仍然如火如荼,4G市场则已经开始启动,三大运营商的网络设备投资,对低迷的通信设备行业来说极为关键。中国的市场份额,甚至将进一步影响各家公司的全球业绩排名。

关键时刻爱立信“哑火”,给了竞争对手奋起直追的机遇,强弱悄然易势。 2012年,华为在中国市场销售收入高达735.79亿元人民币,较2011年增长12.2%(包含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)。即便是在与爱立信正面对决的运营商网络市场,华为虽未提供具体数据,也表示“仍然保持了小幅增长”。

另一家中国公司中兴通讯(000063,股吧),虽然2012年度全球业务出现大幅亏损,但在中国市场的营业收入也基本稳定,实现了0.15%的微增长,达到395.6亿人民币。

即使是同样纯外资,甚至身陷缩减开支、裁员等风波,处于战略收缩阶段的诺基亚西门子网络(以下简称“诺西”),在2013年的前两季度,大中华区净销售额的全球占比也分别为7.95%、9.35%,较2012年度的9.07%几乎平行。

而爱立信中国,2012年净销售额则是同比出现了高达28%的大幅下滑,在2013年上半年度也仍未改善。

“远方”的决策

接受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,爱立信中国的竞争力下降,应归咎于瑞典总部对TD-SCDMA、TD-LTE的误判和决策失误。

10年前,在TD-SCDMA处于研发投入阶段时,爱立信总部并未对其前景进行充分判断和决策,也并未制定整个集团层面的战略性决策,而是采取了投机策略,选择和部分中国公司结盟。

2005年5月,爱立信选择和中兴通讯进行战略合作,以OEM(即俗称“贴牌”)方式,集成中兴通讯TD-SCDMA设备至爱立信设备和方案中。

然而,随着中兴通讯也踏上国际化道路,爱立信和中兴通讯在商业利益上的必然性分歧不断显现。2007年,在中移动TD-SCDMA首期招标之后,爱立信和中兴通讯放弃战略合作。

没有进行大规模研发投入的结果,是爱立信在随后的TD-SCDMA数次商业角逐中实际败北,在第三轮招标中更是惨遭垫底。直到2008年下半年开始,爱立信中国才开始规模性组建TD-SCDMA团队,但为时已晚。

即使如此,爱立信中国谋求TD-SCDMA独立研发的意图,仍未得到瑞典总部认同。

爱立信瑞典总部并没有意识到,TD-SCDMA研发上的不重视,将对爱立信中国市场产生巨大负面效应。无奈之下,时任爱立信大中华区总裁的马志鸿(Mats H Olsson)只能和大唐电信(600198,股吧)合作。

2010年4月,爱立信和大唐电信达成战略合作,加上此前已成为爱立信OEM厂商的烽火通信(600498,股吧),组成“大唐-爱立信-烽火”阵营,共同角逐中移动TD-SCDMA第四期招标。但在此轮商业竞争中,爱立信再次成为份额垫底厂商。 2010年,在回答记者有关问题时,马志鸿坦言,他已尽努力影响瑞典总部对于TD-SCDMA的重视程度,并为此多次往返北京和斯德哥尔摩,“但爱立信公司有自己的战略规划”。

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获得的信息是,爱立信集团总部一直认为,WCDMA和FDD-LTE代表了全球移动通信的主流方向,而TD-SCDMA集中于中国单一区域市场,因此终没有对TD-SCDMA进行大规模投入。

拖累TD-LTE

爱立信总部放弃TD-SCDMA,不仅导致爱立信中国在商业上陷于被动,更使得爱立信中国在下一阶段的TD-LTE商业角逐中,继续处于不利位置。

2013年6月21日,中移动正式启动TD-LTE首轮主设备招标。据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了解,究竟是以TD-SCDMA现网升级,还是新建TD-LTE网络,中移动高层招标前存在分歧。

比较接近经营侧的中移动高管认为,通过现有网络升级方式,能有效保护此前的网络投资;更接近于网络和技术侧的高管成员则建议,利用D频段新建TDD-LTE网络,而TD-SCDMA网络则继续存在,为TD-LTE网络进行有效分流。

与中移动内部的“技术流”和“市场流”之争相对应,电信设备商的利益诉求分歧也泾渭分明。

华为、中兴通讯等公司,因为在TD-SCDMA市场占据绝大部分市场,如果采用现网升级方式,自然将获得先天市场竞争优势,因此极力赞同现网升级。而以爱立信为代表的部分电信设备商,则在LTE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,因此主张新建策略。

目前,中移动更倾向于现网升级思路,而这对于在TD-SCDMA阶段曾经失利的爱立信而言,无疑是不好的信号。一旦中移动在前期大规模建设TD-SCDMA网络的地区采用现网升级,爱立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,可能无法在中国市场获得更有利的市场地位。

尴尬“本地化”

有意思的是,中国其实正是爱立信重要的“本土化”基地。

但由于距离决策总部过远,爱立信中国“本地化”却不得不直面市场每况愈下的尴尬。

爱立信中国员工多达1.6万人,占全球11万员工总数的14.54%,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瑞典总部的第二大研发核心所在;爱立信在中国的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,则是全球的供应中枢(爱立信持股51%)。

2013年1月,马志鸿升任爱立信亚太区高级副总裁,管辖范围从中国及东北亚总裁,扩大到担任东北亚区、印度区及东南亚与太平洋(601099,股吧)区董事长。

但马志鸿也表示,在他任职大中华及东北亚地区总裁期间,中国市场有两大变化,一是中国的本土设备供应商华为、中兴通讯,变成了爱立信的竞争对手,另一个则是中国三大运营商的采购政策,迫使爱立信做出相应调整。

目前,马志鸿仍是爱立信集团的十四人执行管理团队成员之一,但他领导的爱立信中国,却因为与总部的路径相左,而无法真正实现“本地化”。现在,爱立信的更大问题在于,如果失去中国市场,它的全球竞争格局也可能受到连锁影响打击。

目前,爱立信的优势集中在美国市场。在2008年,爱立信美国市场净收入还只占全集团的6.76%,宣布收购北电网络无线业务资产的2009年,就已攀升至10.43%,2010年以来更连续三年超过20%(分别为22.67%、20.50%、24.89%)。

但在其他地区,华为等竞争者正在迎头追上。

此前,华为2013年上半年全球销售收入高达1138亿元人民币(约合185.4亿美元),已超越爱立信的1074亿元瑞典克朗(约合163.14亿美元)。

虽然公司销售收入包含了企业网业务和消费者业务,在运营商市场,华为和爱立信仍然有一段距离,但华为的持续上升势头,一直让爱立信高度紧张。显然,若是在中国市场有所斩获,爱立信可以重新拉大和华为之间的差距;否则双方在运营商市场的差距可能进一步缩小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标签 爱立信 中国 ICKEY IC代购 Ic采购 元器件采购 元器件采购平台

更多新闻